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Latest

人生至少要看過一次的演唱會:Mayday五月天

最近的文章

【觀後反思】漢娜的遺言:接住別人之前,先具備接住自己的能力

"Hey it's Hannah, Hannah Baker. I'm about to tell you the story of my life. More specifically, why my life ended."  漢娜的遺言 (The 13 Reasons Why) 是一部在2017年上線的影集,劇中以美國長青郡的一所高中為背景,描述著青少年們面臨著霸凌、性侵、毒品與槍枝、性別認同、種族歧視、以及情緒控管等議題,希望告訴那些面臨相同困境、或身邊出現相似狀況的人們,這樣的過程是該有多痛苦,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故事的起點圍繞著轉學生漢娜自殺後,寄出一盒裝載了13個讓她心碎理由的錄音帶,藉由患有焦慮症男主角克雷的視角,來描述這群高中生在處理問題時後的反應和後果。 在幫助別人之前,請先幫助自己。 克雷在事發後的傷心、報復,都是基於他對漢娜的愧疚,他認為自己如果能夠早點發現問題,就可以挽回這場悲劇的發生,以至於到後來泰勒因被霸凌的憤怒而想要持槍掃射禮堂、到後來賈斯汀吸毒勒戒的種種過程,他都卯足了全力想要阻止朋友們的「墮落」。 但克雷並未先對自己容易憤怒和焦慮的情緒做出反應,直到第四季他終於出現了解離、在校園中做出許多脫序的行為,進入了精神科住院後,他才開始頻繁的求助心理醫生,在高中畢業典禮的那天,為自己和朋友們的未來做了總結和展望。 打從有記憶以來,我認為自己也像克雷一樣,是個容易散發「救命浮木」特質的人,時常接收朋友們的生活和情緒分享,也容易事被傾訴和抱怨的垃圾桶,即使到現在出了社會,我仍在私底下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在接受別人的情緒垃圾後,我發現出了社會後的自己越來越無法處理這些負面的想法,而自己仍希望繼續當別人的「樹洞」、有責任要承擔朋友們的心情時,我越來越不快樂、甚至有機率的會轉嫁這些情緒給自己最親暱的另一伴(可憐的老爺)。 我想與各位分享的,是在我們有能力接住別人之前,要先有接住自己的能耐,如果連自我的情緒和壓力代謝都有困難,又該如何分擔重視的朋友們面臨到的問題呢?關於這點,我仍在學習與探索,除了運動、閱讀、培養新的興趣,我也開始寫作,讓自己重新思考不同議題、以及朋友們分享的自身經歷中,是不是有甚麼值得紀錄的故事。 恨很容易,但愛很難。 現代人第四高 —— 高壓力,在這樣的狀況下,負面的情緒很容易滋生,我想像那些負

【讀後心得】跨能致勝:戰勝AI,做個跳脫既定模式的π型人

才剛讀完上一本心理學家安琪拉的著作,把咀嚼後的想法記錄在 恆毅力的讀後心得 中,接著讀到這本跨能致勝 —— 用截然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成功法則 —— 讓我這小小的腦袋在書中的每個段落裡不斷遭受衝擊。 但除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心得外,我更想與各位一起探究一個延伸的議題,那就是:在大AI時代,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可能性? 偉大成就的公式(?)與迷思 我們在閱讀一些偉人傳記或者許多成功人士的成長故事時(運動員尤其),往往可以發現書中是多麼地強調努力不懈、恆心毅力的重要性,而跨能制勝的開頭也一樣,用知名高爾夫球選手老虎伍茲以及西洋棋手的訓練力成作為起手式,應驗了諸多成功法的公式原則:堅持到底的意志力。 然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重大的研究發現與突破,來自在嘗試和失敗之間不停迭代的過程,突然殺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像是知名畫家梵谷,從不被身邊的人認同的一位落魄畫家,最後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者一般。 作者強調,太多的規範會讓不易培養出來的零星創意一一被扼殺。在這個變即不變的時代潮流中,越來越需要思考彈性、能觸類旁通,把過去經驗和既有知識給應用到新領域的人才,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不停地跳脫固有的思考框架,用以突破眼下的瓶頸和困難。 他也點出,恆毅力中時常提到的刻意練習,重點應擺在「修正錯誤」,從一次次的矯正和交叉訓練中導向正確的方向,或者逐步釐清適合與不是和自己的部分;比起反覆強調贏在起跑點,慢慢學習「如何在一開始就找對問題」,或許才是「有效的」刻意練習。 眼界的廣度為深度的研究帶來突破 作者在書中也強調,「水平思考 (lateral thinking)」的重要性。 在新的脈絡之中,重新去構思手中的資訊,集結那些看似迥異的領域中、可能存在的通用規則,使得舊有的經驗和點子在新的場域上重獲新生。 任天堂前開發第一部的部長 橫井軍平曾說過:要把便宜簡單的技術運用在別人想不到的地方。一個專業的領域裡,專家們各個身懷絕技、精細聚焦在每個環節,他們的貢獻絕對至關重要,然而越鑽越深的反面刃,是可能讓自己難以跳脫眼下瓶頸、甚至困在越陷越深的流沙之中,最終慘遭滅頂。 當我們置身於某個領域越久,越有可能發展成這方面的專才,加上現在資訊是唾手可得,人人都能透過自己熟悉的方式來獲取一定量的訊息時,要如何在競爭的潮流中脫穎而出,我想是那些能夠將眾多資訊理出頭緒、並且結合各種領域概念的廣闊眼界,才是最主要的

【讀後心得】恆毅力Grit:持續投注熱情的成功關鍵

這本書是在研究所時期,由某位對我生涯極具影響力的師長所推薦。  2019年第一季正式離開了校園開始工作,至今已累積了4.5年,遭逢各種人生曲折起伏、在科技業貌似優渥實卻高壓的環境中翻滾;在最近一次的職場低潮中,我終於找到了一線轉機,寫下了《 關於心境成長的那些里程碑 》這篇文章,而在一長串的閱讀清單裡,「恆毅力」斗大的三個字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便又再把這本書細細讀過一遍。 恆毅力 = 熱情 + 毅力。 書中開宗明義的定義了恆毅力最主要的兩種成分,一是熱情、二是毅力,而恆毅力是一個人灌注這些成分的集合,這樣大量精神的投入不只是愛上這件事情一瞬間、而是持續地愛著;身為心理學博士的作者,設計了許多實驗、恆毅力量表,以及用大量的實例佐證,包含了美國西點軍校、知名的美式橄欖球隊等,重新定義了人們所謂的「天分」、從而強調恆毅力其實是可以後天訓練培養的。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擁有大量的潛能,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挑戰個人極限。因此她也提出了培養恆毅力的四種循序漸進的方法:興趣(interest)、練習(practice)、目的(purpose)、希望(hope)。若我們將心目中的目標清晰設立,將其拆解成一個個階層式的里程碑(我把這解讀成短中長程目標),再逐一完成的過程中不停地淬鍊心志、尋找熱情的關鍵所在,恆毅力在這過程中自然能被培養。 熱情又該如何尋得呢? 作者認為,持久的熱情需要「興趣」和「目的」兩者同時支持,除了對這件事情的濃厚興趣,目的往往也辦也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邊的目的並非泛指帶有自我利益性的,更多時候是「利他」、是指造福別人的一種意念,就像是兒時的我們總懷抱想要當醫生可以救人生命、想要當老師可以傳授知識的夢想一樣,在一邊成長一邊面對現實的過程中扮演著火種,透過各式的外界刺激引燃。 「 假裝久了,便會成真」的刻意練習 我不禁開始省思過去的成長歷程,在學習任何事情的過程中遭遇困難時,我是如何激勵自己、不願放棄,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 國小的時候為了可以不用站在操場升旗曬太陽 (到底是有多討厭陽光),我最後加入了直笛隊、可以站在司令台陰影的角落當國歌伴奏,國小三年級的我才剛熟悉直笛的指法,只認識簡譜、連一般的樂譜都不會看,更不要說還有甚麼休止符、不同的節拍,好不容易硬撐了一年,我仍舊跟不上隔壁同學的速度、看不懂指揮老師的手勢,有好幾個晚上我躲在棉被裡和小米(我的狗娃

關於心境成長的那些里程碑

5月開始,在早晨上班前常去的咖啡廳,意外的開啟想要改變自己的決心。今年是2字頭的最後一年,細數開始工作的這幾年間、里程碑上都寫了些什麼;除了當科技跳跳兔、寫下了給老爺的終生契約, 我,還做了什麼? 翻看著相簿、工作筆記、斷斷續續的日誌、停滯很久很久的部落格,好像很多東西都被按了暫停鍵,等在自己的某個心血來潮、然後就沒了下文。 10年後的我回顧這一段混亂的日子,會怎麼想?研究所畢業找到工作後,頓時失去了一直以來的目標,從學生變成社會人士,沒了考試、沒有畢業門檻,除了每個月刷刷薪資戶看看還剩多少錢,好像喪失了一點什麼,說不上來,但我很討厭這種感覺。 而開始工作後才意識到自己的脾氣如此暴躁和起伏不定,可能為了老闆的一句話、一份不完美的實驗結果而感到生氣和焦慮,面對這樣的壓力和窘境,我用與過往一樣的方式不讓自己溺斃在情緒裡,但緊抓著家人或摯友們一直抱怨生活,反而讓自己更不快樂。 那時遇上了現在工作入職以來最爆炸的時期,合作對象毫無溝通能力、態度強硬也不願傾聽,無意間在咖啡廳撈起了商業談判課的那本書,每天半個小時,用了兩週把它瀏覽完,然後換了下一本、又一本、再一本… 最後開啟博客來挑選對自己有幫助的主題,用Notion建立了一個專屬自己的圖書館,每當那些負面的情緒又要襲來時,就打開這些筆記和心得沈澱一番。 兩個半月後的今天,我有意識地察覺到這些情緒不再是黑洞。我開始能幫自己按個暫停鍵,先深呼吸兩口再解決眼前的難題;我開始能思索與分析造成情緒的原因、以及往後該怎麼應對可以更圓滿,而不是一眛的抱怨。 我想把這件事情記錄在人生的里程碑上,提醒自己這一點小小、但是好有幫助的改變,希望這是成長的開始,也很謝謝耐心看到這邊的你/妳,參與了這份微小的喜悅。 願我能永遠為周遭所愛的人們,帶來一份溫暖的幸福和快樂。 —— 2023.08.16 僅此感謝堅持到現在的自己

從伊斯蘭教看待死亡

事隔兩年,我仍沒有機會到訪外公沉睡的墓園,僅希望以此文章提醒自己與您過去的種種記憶,應付那些總在毫無防備時席捲的懷念。   2021.04.07 23:30分,聽說我掛下電話後您深吸了一大口氣,平靜了。 生活了近百年是什麼感覺?走經國共內戰、逃難到台灣、228事件、戒嚴與白色恐怖... 家鄉就在似遠非遠的對岸,確實隔數十年後才開放返鄉,又是什麼感受?每年的清明您念起奶奶,面對老伴離世20年,您曾感到寂寞嗎? 忘記從何時開始您就未再提筆振書,家中佛桌上擺著的是您予以大家紀念、用毛筆一字字抄寫的心經,即使您虔信真主阿拉。 外公親手寫的心經。 我們與穆斯林 伊斯蘭教,又為大家所熟悉的回教,信徒被稱為穆斯林,而我的外公因為家族傳統,自小就篤信伊斯蘭教,在台灣主流的環境與文化之下算是少數的信仰,不能吃任何和豬肉相關的食物也成為了我自小對伊斯蘭教唯一的印象;伊斯蘭教也是個溫暖而且具有凝聚力的宗教,而堅守自律,是教徒們唯一信仰阿拉帶來的教義,非常符合爺爺的作風與個性。 嚴謹的穆斯林們對食材也有一定的規範,葷食都需要經過一定的儀式和流程才能烹煮與使用,可蘭經文其實聽起來也滿能讓人平靜的,和大部分宗教一樣都是希望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寄托、要人向善。 從小跟媽媽回娘家,多少都會接觸一些回教的禮儀和教義,而家裡也處於極為開放的狀態,想的到的信仰基本上都出現了,家族可以說是宗教大熔爐,對跟隨爸媽信仰佛教的我來說,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回教的葬禮十分簡潔迅速,阿拉是伊斯蘭教唯一真主,也掌管了死後的判決與復活,透過先知穆罕默德傳達了「速葬為貴」的理念,因此在人歸真(逝世)後的24小時之內必須下葬。確認外公歸真後,便交由回教協會的人進行了祈福與誦經的儀式,並送往清真寺進行沐浴後、用白布包裹全身,然後直送往回教墓園下葬,據悉整個流程不到30分鐘就結束了;而伊斯蘭教的棺木為有墓碑,也不像台灣傳統席蘇需要掃墓、捻香,僅是去瞻仰時幫棺木澆澆水,簡單清潔。 被迫包裹著刻板印象的善良與堅持 基於過去的一些經歷,我身邊不乏篤信伊斯蘭教的朋友,多數是來自中東與非洲一帶,還受邀參加了開齋節、也看過他們需要朝拜麥加的一些小道具(毯子、男生需要帶白色的圓帽),我與朋友們之間也十分尊重彼此因為不同宗教而擁有的堅持與執著。 與諸多穆斯林相處下來,他們讓我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溫暖與善良,我也曾經問過這些穆斯林對於恐怖組織、美國對於

當微信斷訊之時

 2020年8月,美國發布消息告知世界大眾,微信(WeChat)將不得與任何美國個體發生交易往來,這個在華人圈廣為流行的通訊軟體,正式遭受了美國官方的限制。 同一時間,美國也提出了 The Clean Network program,意旨在互聯網的範疇內,「清理」(clean)不被信任的中國企業;而這一個計劃影響更為廣大,不僅僅是騰訊旗下的微信,更涵蓋華為、阿里巴巴、百度、中國電信...等,如此針對性的計劃,使得在美國當地營運的這些中國供應商必須面對窘迫的困境。 微信的流行風潮,在台灣業界亦為廣泛,由於它便利於支付轉帳、網路交易、親友聯繫等等,微信不僅是單純的聊天軟體,它更是維繫散落在世界各地人群的管道(對於中國人而言)。也因為美國投下了這枚禁止的震撼彈,使得許多用戶感到震驚與不失所措,在一個如此自由開放的國家,居然也端出了這樣封閉的政策。這樣的舉動引起兩派人馬論點上的交戰,有人認為這是在保護美國人的個資安全,但相反地,有人認為這和中國境內禁止使用Facebook和Instegram一樣,剝奪了用戶自由;多數面臨被禁止的微信用戶最擔憂的是:他們即將要和親友斷連、中美關係是否因為此一舉動加速惡化。 而微信在美國的斷訊並非前例,在中印邊境爆發衝突開始,印度政府亦對中國許多應用程式開始防範、嚴禁境內人民使用這些來自中國的「不歡迎軟體」。 ======= 面對人口最多的印度與世界強國之一的美國接連封殺自家軟體與公司,中國官方當然強烈譴責,只是在國際官方的相互交戰之下,上億的用戶該如何因應這個計畫儼然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這樣的一場「通訊戰爭」,對於生在台灣的我們有何影響和需要關注的關鍵?